招标控制价的编制是一项系统化工作,需遵循科学流程与行业规范。其核心步骤可概括为前期准备、工程量计算、定额套取、费用调整、汇总合价五大阶段,并结合地方规范与市场动态完成终文件输出。以下从实务操作与关键环节两个维度展开说明。
一、前期准备阶段:奠定编制基础
研读设计文件与招标要求
编制前需完整掌握施工图纸、设计说明及招标文件条款,明确工程特征、技术标准及计价要求。例如,需重点关注招标文件中对材料品牌、施工工艺的特殊约定,避免后期造价偏差。
市场调研与数据采集
根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 50500-2013)要求,需收集三类核心数据:
定额依据:工程所在地的预算定额、取费标准及人工指导价;
市场价格:主材(如钢筋、混凝土)的实时市场价及供应商报价;
施工方案:垂直运输、基坑支护等专项方案的施工成本参数。
二、工程量计算阶段:计量核心
电算化建模与工程量提取
采用广联达GTJ等BIM算量软件,通过三维建模实现工程量自动计算。关键操作包括:
按结构构件(梁、板、柱)分层建模;
对比建筑与结构图纸的尺寸差异,确保模型与设计一致性;
导出符合清单规范的工程量报表(如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表)。
手算复核与误差控制
对复杂节点(如异形结构、装饰线条)进行手算验证,误差率需控制在±3%以内。例如,某框架结构中悬挑梁的混凝土量,可通过截面面积×长度的几何公式二次核算。
三、定额套取与费用计取:构建造价框架
分部分项工程费计算
在广联达GCCP计价软件中完成以下操作:
匹配清单项目与定额子目(如“现浇混凝土矩形柱”对应A1-12定额);
输入工程量并关联工料机价格,生成综合单价(公式:综合单价=∑(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1+管理费率+利润率))。
措施项目费与其他费用计取
技术措施费:模板、脚手架等按定额计算(如满堂脚手架按投影面积×单价);
组织措施费:文明施工费按分部分项工程费的3%计取;
暂列金额:通常为分部分项工程费的10%-15%,用于工程变更预备金。
四、动态调整与合规性校验:确保造价合理性
人工材料价差调整
根据地方造价站发布的《工程造价信息》,对波动超过±5%的材料进行调差。例如,某项目钢筋投标期市场价为4200元/吨,而招标期信息价为4500元/吨,则需按合同约定方式补差。
规费与税金计算
规费包含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按工程所在地人社局公布的费率计取;
税金采用“一票制”增值税,现行税率为9%,计算公式:税金=(分部分项费+措施费+其他费+规费)×9%。
五、成果输出与文件编制:形成完整成果
核心报表生成
招标控制价汇总表(总造价分解为分部分项费、措施费、其他项目费等);
综合单价分析表(展示人工、材料、机械的消耗量及单价构成);
暂列金额明细表(列明专业工程暂估价、计日工单价等)。
编制说明撰写
需包含工程概况、计价依据、风险范围说明等内容,并附上《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相关条款索引。
实务要点补充
学术研究场景:毕业设计中需增加文献综述、造价对比分析等内容,例如对比定额计价与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差异;
动态维护机制:招标控制价公示期间,若投标人提出异议,需按《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51条复核并书面答复。
通过以上流程,招标控制价既能反映市场真实水平,又能满足合规性要求,为后续招投标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