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产品  >  正文

通用门式起重机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

张先生/罗先生    2025-09-25 08:45:09    34次浏览

通用门式起重机在长期运行中,因磨损、疲劳、操作不当或维护缺失,易出现结构类、机构类、电气类三大类故障。及时排查与解决这些故障,是避免设备停机、预防事故的关键。以下按故障类型分类,详细列举常见问题、原因分析及针对性解决方法:

一、结构类故障:影响设备承载,需优先处理

结构件(主梁、支腿、端梁)是龙门吊的承载核心,故障多与焊接质量、螺栓松动、腐蚀疲劳相关,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结构变形甚至坍塌。

常见故障 核心原因分析 解决方法 注意事项

1. 主梁下挠(上拱度消失 / 反向弯曲) 1. 长期超载作业,结构疲劳;

2. 焊接接头老化,产生裂纹;

3. 高温环境导致钢材强度下降。 1. 轻度下挠(≤设计值 15%):

- 停止超载,采用 “火焰矫正法”(局部加热主梁下翼缘,使其恢复上拱度),矫正后保温缓冷;

2. 重度下挠(>设计值 15%):

- 焊接加固板(在主梁下翼缘焊接 Q355 钢板,增强承载能力),或联系厂家进行结构补强;

3. 检测焊缝:对主梁拼接焊缝进行 UT 超声检测,发现裂纹立即补焊(使用低氢型焊条,焊后消应力处理)。 1. 火焰矫正需由持证焊工操作,加热温度控制在 600-800℃(避免过热损伤钢材);

2. 矫正后需重新测量上拱度,确保符合设计要求(如跨度 24m 龙门吊,上拱度≥24mm)。

2. 支腿垂直度超标(倾斜) 1. 地基沉降不均(轨道基础一侧下沉);

2. 支腿连接螺栓松动或断裂;

3. 长期单侧受力(如频繁在支腿一侧吊装重物)。 1. 检查地基:若地基沉降,需对下沉侧基础进行加固(浇筑混凝土垫层或加装钢板);

2. 紧固螺栓:用扭矩扳手重新紧固支腿与端梁、大车机构的连接螺栓(按手册要求施加预紧力,如 M24 螺栓≥400N・m),断裂螺栓需更换为同规格高强度螺栓(8.8 级及以上);

3. 调整受力:避免单侧长期受力,吊装时尽量使重物位于主梁中部。 1. 调整后需用经纬仪重新检测支腿垂直度,确保偏差≤1‰(如 10m 高支腿,偏差≤10mm);

2. 若支腿已产生变形,需切割后重新焊接矫正(需厂家技术人员指导)。

3. 结构件焊缝裂纹 1. 焊接质量差(如未焊透、气孔夹渣);

2. 交变应力作用(起升 / 运行时反复受力);

3. 腐蚀环境导致焊缝锈蚀开裂(如海边或潮湿环境)。 1. 裂纹处理:

- 用角磨机打磨裂纹两端,钻止裂孔(孔径≥8mm,防止裂纹扩展);

- 清除裂纹区域的锈蚀和杂质,采用低氢型焊条(如 E5015)补焊,焊后用砂轮打磨平整;

2. 无损检测:补焊后进行 UT 或 MT(磁粉检测),确认无内部裂纹;

3. 防腐处理:对焊缝及周边区域补涂防锈漆 + 面漆(涂层厚度≥80μm),潮湿环境可增加锌层防护。 1. 严禁在裂纹未处理的情况下继续使用设备;

2. 补焊人员需持《特种设备焊接作业证》,焊前需预热(环境温度<0℃时,预热至 80-120℃)。

二、机构类故障:影响设备运行效率,易导致停机

机构(起升、大车、小车运行机构)是龙门吊的 “动力核心”,故障多与磨损、润滑缺失、制动器失效相关,常见问题集中在钢丝绳、车轮、减速器、制动器上。

(1)起升机构故障(核心,直接影响吊装)

常见故障 核心原因分析 解决方法 注意事项

1. 钢丝绳断丝 / 磨损超标 1. 润滑不足,钢丝绳与卷筒 / 滑轮摩擦加剧;

2. 滑轮 / 卷筒绳槽磨损(导致钢丝绳挤压变形);

3. 超载或斜拉斜吊(钢丝绳受横向力,易断丝)。 1. 轻度磨损(断丝 / 磨损未超标):

- 彻底清理钢丝绳表面油污,涂抹专用钢丝绳润滑脂(如锂基润滑脂),确保润滑脂渗透至绳芯;

2. 超标磨损(断丝数>标准值 / 直径磨损>10%):

- 立即更换钢丝绳(需与原型号一致,如 Φ20mm 6×37+FC),更换时注意钢丝绳缠绕方向(与卷筒绳槽一致,避免乱绳);

3. 检查滑轮 / 卷筒:若绳槽磨损超标(深度>3mm),需车削绳槽或更换滑轮 / 卷筒。 1. 更换的钢丝绳需有出厂合格证,严禁使用非标产品;

2. 日常操作禁止斜拉斜吊(横向夹角≤30°),避免钢丝绳额外受力。

2. 吊钩卡滞 / 转动不灵活 1. 吊钩轴承润滑不足或损坏;

2. 吊钩防脱棘爪变形,卡住吊钩;

3. 吊钩危险截面磨损或变形,导致运动受阻。 1. 拆解吊钩:卸下吊钩螺母,取出轴承,清理轴承内旧润滑脂,更换新的锂基润滑脂(如 ZL-3),轴承损坏需更换同型号深沟球轴承(如 6208);

2. 修复棘爪:用扳手矫正变形的防脱棘爪,确保棘爪能灵活复位,若棘爪断裂需更换新件;

3. 检查吊钩:若危险截面磨损>10% 或产生塑性变形(开口度增大>15%),需立即更换吊钩(严禁焊接修复)。 1. 吊钩更换后需进行载荷试验(1.25 倍额定起重量悬停 10min,无变形);

2. 拆解时需用支架固定吊钩,避免突然坠落。

3. 起升机构制动器失灵(溜钩) 1. 制动瓦磨损超标(厚度<5mm)或沾有油污;

2. 制动弹簧疲劳(弹力不足)或断裂;

3. 制动轮磨损(直径偏差>1mm)或变形;

4. 制动器推杆卡滞(润滑不足)。 1. 清洁制动瓦:用煤油擦拭制动瓦表面油污,若磨损超标需更换制动瓦(同材质,如石棉摩擦片);

2. 检查弹簧:更换疲劳或断裂的制动弹簧(按手册型号,确保弹力一致);

3. 修复制动轮:若磨损轻微,用砂轮打磨制动轮表面(去除沟痕);若磨损严重,需车削制动轮(车削后直径不得小于原直径的 95%),超标则更换;

4. 润滑推杆:在制动器推杆滑动部位涂抹润滑脂,确保推杆灵活伸缩。 1. 修复后需测试制动器性能:空钩悬停 10min 无溜钩,1.1 倍额定起重量制动距离符合要求(如起升速度 8m/min,制动距离≤4m);

2. 严禁在制动器未修复时起吊重物。

(2)大车 / 小车运行机构故障(影响设备移动精度)

常见故障 核心原因分析 解决方法 注意事项

1. 运行时 “啃轨”(轮缘与轨道摩擦异响) 1. 轨道平行度 / 直线度超标(两轨道间距偏差大或轨道弯曲);

2. 车轮安装偏差(车轮垂直度 / 同位度不合格);

3. 大车 / 小车车架变形(导致车轮受力不均)。 1. 调整轨道:用经纬仪检测轨道,平行度偏差超限时,松动轨道压板螺栓,平移轨道至合格范围(偏差≤5mm/10m);直线度超标时,用千斤顶矫正轨道;

2. 校准车轮:松开车轮组连接螺栓,用百分表调整车轮垂直度(偏差≤0.5‰)和同位度(同一端梁车轮轮缘偏差≤2mm),调整后紧固螺栓;

3. 修复车架:若车架变形,需用火焰矫正或加装加固板(需厂家技术支持)。 1. 啃轨会加速车轮和轨道磨损,需及时处理;

2. 调整后需空车试运行,确认无啃轨异响后再带载运行。

2. 运行机构减速器异响 / 漏油 1. 润滑不足(齿轮油液位低或油质变质);

2. 齿轮磨损超标(齿面点蚀、断齿)或轴承损坏;

3. 减速器密封件老化(如输入 / 输出轴油封破损)。 1. 补充 / 更换润滑油:

- 放出旧油,清理油箱内杂质,加入符合手册要求的齿轮油(如 L-CKC220 工业齿轮油),油位至油标中线;

2. 检查内部部件:

- 若异响伴随振动,拆解减速器,检查齿轮(齿厚磨损>10% 需更换)和轴承(转动异响需更换),更换后重新组装并加注润滑脂;

3. 更换密封件:拆卸减速器输入 / 输出轴,更换老化的油封(同型号丁腈橡胶油封),安装时在油封唇口涂抹润滑脂。 1. 减速器拆解需标记齿轮啮合位置,避免重装后错位;

2. 更换的齿轮需与原型号一致,保证啮合精度。

3. 运行机构电机过热(温度>80℃) 1. 过载运行(长期超额定速度或带载启动频繁);

2. 电机轴承润滑不足或损坏;

3. 电机绕组绝缘老化(短路或接地);

4. 散热不良(风扇损坏或电机表面积尘过多)。 1. 控制负载:避免过载,减少频繁启动(启动间隔≥30s);

2. 检查轴承:拆解电机端盖,更换轴承润滑脂(如 2 号锂基脂),轴承损坏需更换同型号轴承(如 6312);

3. 检测绕组:用兆欧表检测电机绝缘电阻(动力回路≥0.5MΩ),若绝缘不良需烘干绕组或重新绕制(由专业电机维修人员操作);

4. 清理散热:更换损坏的风扇叶片,用压缩空气吹净电机表面灰尘,确保散热通道畅通。 1. 电机过热时需立即停机,避免烧毁绕组;

2. 重新绕制绕组后需进行对地绝缘和匝间绝缘测试,合格后方可使用。

三、电气类故障:影响设备控制精度,易引发风险

电气系统是龙门吊的 “神经中枢”,故障多与接线松动、元件老化、线路短路相关,常见问题集中在控制柜、限位开关、电缆上。

常见故障 核心原因分析 解决方法 注意事项

1. 控制柜内接触器 / 继电器粘连 1. 频繁启动导致触点电弧烧蚀;

2. 触点表面氧化或沾有油污;

3. 接触器线圈电压不稳(过高或过低)。 1. 清洁触点:断开电源,用细砂纸打磨接触器 / 继电器触点(去除烧蚀层和氧化层),用酒精擦拭表面油污;

2. 更换元件:若触点烧蚀严重(坑洼深度>1mm)或粘连无法分离,需更换同型号接触器 / 继电器(如 CJ20-63 接触器);

3. 稳定电压:检查供电电压(需在额定电压 ±10% 范围内),若电压不稳,加装稳压装置(如三相交流稳压器)。 1. 操作前需断开总电源,挂 “禁止合闸” 警示牌;

2. 更换元件时需注意接线顺序,避免接反(可拍照记录原接线方式)。

2. 限位开关失效(起升 / 行程不停止) 1. 限位开关触点氧化或损坏;

2. 限位挡板位置偏移(未触发开关);

3. 限位开关线路断路或短路;

4. 开关机械部分卡滞(弹簧失效)。 1. 检查开关:断开电源,用万用表检测限位开关触点(常态下断开,触发后闭合),触点损坏需更换开关(如 LX19-111 行程开关);

2. 调整挡板:松动限位挡板螺栓,移动挡板至正确位置(起升限位触发时,吊钩距卷筒≥500mm),调整后紧固螺栓;

3. 排查线路:用万用表通断档检测限位开关线路,找到断路点(如电缆破损),重新接线或更换电缆;

4. 修复机械部分:更换失效的弹簧,确保开关推杆能灵活复位。 1. 限位开关失效时严禁起吊或移动设备,避免超程碰撞;

2. 修复后需手动触发 3 次,确认设备能立即停机。

3. 电缆破损 / 短路(拖链内电缆常见) 1. 拖链频繁伸缩导致电缆磨损(与拖链或其他电缆摩擦);

2. 电缆老化(使用超 8 年,绝缘层开裂);

3. 重物碾压或尖锐物体划伤电缆;

4. 电缆接头松动(接触不良发热)。 1. 修复破损:

- 轻微破损(绝缘层划伤,导体未裸露):用绝缘胶带缠绕 3-5 层,外层包裹防水胶带(潮湿环境);

- 严重破损(导体裸露或短路):截断破损段,用端子压接后重新连接,外层套绝缘套管,或直接更换整段电缆(同规格,如 YVFB 耐弯曲电缆);

2. 优化布线:调整拖链内电缆排列,避免交叉挤压,在电缆与拖链接触处加装耐磨衬垫;

3. 固定接头:重新紧固电缆接头(如航空插头),确保接触良好,接头处涂抹抗氧化剂(如导电膏)。 1. 处理短路故障时需先排查短路点,避免合闸后烧毁元件;

2. 更换电缆需选用与原型号一致的耐弯曲、耐油电缆,避免用普通电缆替代。

4. 整机无电(控制柜指示灯不亮) 1. 总电源开关跳闸(过载或短路);

2. 电源电缆断路(如进线电缆断裂);

3. 控制柜内总熔断器熔断;

4. 紧急停止按钮未复位(常闭触点断开)。 1. 检查电源:

- 查看总电源开关(如断路器)是否跳闸,若跳闸,排查是否过载(如电机短路),排除故障后复位;

- 用万用表检测进线电缆电压(三相 380V±10%),无电压则检查供电线路(如变压器、配电柜);

2. 更换熔断器:若总熔断器熔断,更换同规格熔断器(如 RT18-63 32A),并排查熔断原因(如线路短路);

3. 复位急停按钮:检查所有紧急停止按钮(大车、小车、操作室),按下复位按钮,确保常闭触点闭合。 1. 排查短路时需断开所有分路开关,逐一合闸测试,找到故障分路;

2. 严禁在未排查故障的情况下强行合闸,避免扩大故障。

四、故障处理核心原则

:故障未排除前,严禁启动设备;处理电气故障必须断开总电源,高空处理结构 / 机构故障需系双钩带。

先诊断后处理:通过 “看(外观、指示灯)、听(异响)、摸(温度)、测(用万用表 / 兆欧表检测)” 确定故障点,避免盲目拆解。

记录与追溯:建立 “故障处理档案”,记录故障时间、原因、处理方法、更换部件型号,便于后续分析故障规律(如某部件频繁故障,需评估是否提前更换)。

专业操作:涉及结构焊接、电机绕组维修、无损检测等复杂故障,需由具备资质的专业人员操作,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二次故障。

通过以上方法,可解决龙门吊常见故障,同时结合定期维护保养(如日常润滑、月度螺栓紧固、年度部件检测),能显著降低故障发生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联系我们 一键拨号13502822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