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前的准备直接影响堵漏效果,需重点关注 “基面状态、材料匹配、环境条件”,这是防水的 “道防线”。
1. 确保基面 “干燥、清洁、平整”—— 防水的核心前提
无论哪种场景(地面、墙面、管道),防水基层(基面)必须满足以下要求,否则防水胶 / 涂料无法紧密贴合,易出现分层、脱落:
干燥:
地面 / 墙面:用干抹布擦拭后,基面无明显水渍;若刚漏水,需用吹风机(冷风档)吹干,或静置 24-48 小时(晴天),确保含水率≤9%(可用专业测湿仪检测,家庭可简化为 “贴透明胶带 24 小时,揭开后胶带无潮气”)。
管道表面:接口或破损处需擦干,无积水、水珠,避免密封胶因潮湿无法固化。
清洁:
清除基面的灰尘、油污、旧胶层、脱落涂料 / 瓷砖碎片(可用钢丝刷打磨、美工刀剔除);若有霉斑,需先用稀释的漂白水(1:10 比例)擦拭,干燥后再施工,防止霉菌影响胶层附着力。
缝隙处(如地砖缝、墙面裂缝)需用清缝锥清理残留填缝剂,确保缝隙内部无杂物,便于防水胶填充。
平整:
地面 / 墙面若有凹陷、孔洞,需用水泥砂浆(或专用修补砂浆)填平,干燥后打磨光滑;若有凸起,需凿平,避免防水胶在凸起处厚度不均,留下渗漏隐患。
管道接口若有毛刺、锈迹,需用砂纸打磨平整,防止密封胶无法贴合螺纹。
2. 选对 “专用材料”,拒绝 “材料” 陷阱
不同场景的漏水原因和环境差异大,必须用对应专用材料,避免用错材料导致失效:
按场景选材料:
卫生间 / 淋浴区:选柔性防水涂料(如聚氨酯、JS 复合防水涂料),因卫生间地面 / 墙面受温度变化、踩踏震动影响大,柔性材料可抗拉伸,避免开裂;禁止用刚性材料(如普通水泥基涂料),易因形变断裂。
屋顶 / 外墙:选耐候型材料(如 SBS 改性沥青卷材、丙烯酸外墙防水涂料),需抗紫外线、高低温(-20℃~60℃)、雨水冲刷,避免普通玻璃胶、室内防水涂料因暴晒老化。
管道接口:金属管道用管道专用密封胶 + 生料带(聚四氟乙烯材质),PVC 管道用PVC 专用胶水,禁止用 “胶”,否则可能腐蚀管道或无法密封螺纹。
核对材料参数:
查看材料包装上的 “适用场景”“耐水性”“固化时间”(如卫生间防水涂料需标注 “耐水≥72 小时”),避免买无标注的三无产品;
若用于饮用水管道(如厨房水管),需选 “食品级” 密封胶,确保。
3. 避开 “恶劣环境”,选对施工时机
防水施工对温度、湿度、天气敏感,恶劣环境会直接破坏未固化的防水层:
温度:大部分防水胶 / 涂料的适宜施工温度为5℃~35℃:
低于 5℃:材料固化速度变慢(如原本 24 小时固化,可能需 48 小时以上),甚至无法固化;
高于 35℃:材料易快速干结,表面形成硬壳,内部未固化,后续易开裂。
湿度 / 天气:
禁止在雨天、大雾天施工(空气湿度>85%),水汽会混入未固化的胶层,导致出现气泡、分层;
屋顶 / 外墙施工需选 “晴天 + 后续 24 小时无雨”,避免刚施工完被雨水冲刷;卫生间施工需关闭水源,确保施工期间基面无积水。
通风:
室内施工(如卫生间、厨房)需保持通风,避免挥发性材料(如聚氨酯防水涂料)的有害气体积聚;但需避免强风直吹(如开窗正对施工面),防止未固化的胶层被吹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