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鸡苗生长可分为育雏期(1-21 日龄)、生长期(22-60 日龄)、育肥期(61 日龄至出栏),不同阶段管理重点不同,需针对性调整环境、营养和密度:
1. 育雏期(核心:保温、保湿、防应激)
温度控制:按 “每周降 2-3℃” 逐步调整,具体参考:
1-3 日龄:34-36℃;4-7 日龄:32-34℃;8-14 日龄:30-32℃;15-21 日龄:28-30℃(21 日龄后可降至 25℃左右,若外界温度低需继续保温)。
判断标准:雏鸡均匀分布在舍内,不扎堆、不远离热源(扎堆说明温度低,远离热源说明温度高)。
湿度调节:1-10 日龄湿度 60%-65%(过低易导致雏鸡脱水,绒毛干燥脱落);11-21 日龄湿度 55%-60%(过高易滋生霉菌,引发呼吸道疾病)。可通过地面洒水(低温时)或开启除湿设备(高温高湿时)调节。
光照管理:1-3 日龄 24 小时光照(帮助雏鸡熟悉环境,促进采食饮水),光照强度 20-30 勒克斯(每 10㎡挂 1 个 40W 灯泡,高度 1.5m);4-7 日龄光照 20 小时 / 天;8-21 日龄光照 16 小时 / 天,之后逐步过渡到自然光照(避免强光直射,防止雏鸡啄癖)。
密度控制:地面育雏 1-10 日龄 30-40 只 /㎡,11-21 日龄 20-30 只 /㎡;笼养育雏可适当提高密度(1-10 日龄 40-50 只 /㎡),但需保证雏鸡有足够活动空间,避免挤压、啄斗。
2. 生长期(核心:扩大活动、合理分群、控料防过肥)
环境调整:21 日龄后若外界温度稳定(≥20℃),可逐步开窗通风,过渡到自然环境(半开放式鸡舍);若为地面养殖,及时清理粪便、补充垫料,保持舍内干燥;密度调整为 10-15 只 /㎡(根据鸡只大小分群,避免强弱混养,弱鸡被欺负、抢不到食)。
运动管理:芦花鸡好动、善飞,生长期可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如在鸡舍外搭建围栏,让鸡自由觅食杂草、昆虫),既能增强体质,又能降低饲料成本(但需注意防天敌,如黄鼠狼、老鹰,围栏高度≥1.8m)。
饲料调整:从雏鸡料(高蛋白,粗蛋白含量 20%-22%)过渡到生长期料(粗蛋白 18%-20%),每天饲喂 3-4 次,每次以 “30 分钟内吃完、无剩料” 为宜(避免饲料残留发霉,也防止鸡只过肥影响后期肉质)。
3. 育肥期(核心:优化营养、减少运动、提升肉质)
密度与运动:密度降至 8-10 只 /㎡,减少户外活动时间(仅每天放风 1-2 小时),降低能量消耗,促进脂肪沉积(但需保证舍内通风良好,避免闷热)。
饲料搭配:改用育肥期料(粗蛋白 16%-18%,适当提高能量,如添加玉米、麸皮比例),可搭配少量青绿饲料(如青菜、苜蓿,改善肉质风味),每天饲喂 2-3 次,自由饮水(保证饮水清洁,冬季避免冰水)。
品质提升:出栏前 1-2 周,可减少精料、增加粗粮(如稻谷、高粱),降低肉质中的脂肪含量,提升口感(芦花鸡以 “紧实低脂” 为卖点,避免过度育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