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按制作方式、内容、版本价值等可分为多种类型,常见分类如下:
1. 按制作方式划分
刻本:由雕版印刷而成,是古籍中主要的类型,按刊刻时代可分为:
宋刻本:宋代(960-1279)刊刻,因纸张精良、校勘严谨、存世稀少,被誉为 “纸中黄金”(如南宋刻本《论语注疏》)。
元刻本:元代(1271-1368)刊刻,继承宋刻风格,部分宗教典籍(如佛经)特色鲜明。
明刻本:明代(1368-1644)刊刻,数量庞大,早期接近宋、元水平,后期出现 “汲古阁” 等刻书坊刻本。
清刻本:清代(1636-1912)刊刻,品类丰富,宫廷刻本(如 “武英殿刻本”)精美规范,民间刻本则侧重实用。
活字本:用单个字模排版印刷,包括泥活字(如宋代毕昇发明)、木活字(明代广泛使用)、铜活字(如明代无锡华氏、安氏铜活字本)、铅活字(清末传入)等,因制作成本高,存世少于刻本。
抄本:手写而成,包括:
手稿本:作者亲笔所写(如明代徐渭的《青藤书屋文集》手稿)。
抄本:他人抄写的书籍,因未刊刻或流传稀少而珍贵(如清代四库全书纂修前征集的民间抄本)。
校本:经学者校勘批注的抄本(如清代顾炎武、戴震的校本,兼具学术价值)。
拓本:将石刻、青铜器上的文字或图案拓印而成,如碑拓(汉代《张迁碑》拓本)、帖拓(王羲之书法拓本),是研究古代文字、艺术的重要资料。
2. 按内容划分(“经史子集” 四部分类)
经部:儒家经典及相关注释,如《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等),是古代科举教育的核心内容。
史部:历史、地理著作,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水经注》等,记载历代政治、军事、地理沿革。
子部:诸子百家著作、科技类、艺术类书籍,如《道德经》《墨子》《天工开物》(科技)、《茶经》(生活)、《兰亭序》(书法)等。
集部:文学作品,包括历代诗文集(如《全唐诗》《文选》)、戏曲小说(如《红楼梦》早期抄本)等。
3. 按版本价值划分
善本:指在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上具有突出价值的古籍,通常需满足 “三性” 标准:
历史文物性:年代久远(如宋、元刻本)或与重要历史事件相关。
学术资料性:内容完整、校勘精良,可作为研究依据(如名家校本)。
艺术代表性:装帧精美、书法或版画(如明代版画插图本)。
清代张之洞曾提出 “善本九条”,进一步细化标准(如 “旧刻、旧抄”“名家校本” 等)。
普通本:流传较广、价值相对较低的版本,但仍可能因内容独特(如地方方志)或存世量减少而逐渐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