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废物的回收处理是一个全链条管理过程,需严格遵循闭环控制,避免中间环节的环境污染。典型流程包括:
1. 分类收集与运输
分类收集:根据危险废物的成分、性质(如腐蚀性、毒性、易燃性)进行分类(参考《国家危险废物名录》),避免混合后增加回收难度或引发反应(如酸性与碱性废物混合可能产生有毒气体)。
运输:由具备资质的单位使用专用密闭车辆运输,全程 GPS 追踪,防止泄漏(如运输废油需使用防漏罐车,运输医疗废物需低温冷藏)。
2. 预处理
预处理是回收的关键环节,目的是去除杂质、富集目标成分,为后续回收提供条件:
分选:通过人工筛选、磁选(分离含铁金属)、浮选(分离塑料与金属)、筛分(按粒度分级)等物理方法分离不同成分;
破碎 / 研磨:对块状、大型废物(如废电池、废设备)进行破碎,增大比表面积,便于后续处理(如电子废物破碎后更易提取贵金属);
脱水 / 浓缩:对高含水率废物(如含油污泥、废漆渣)进行脱水(板框压滤、离心)或浓缩(蒸发),降低处理成本;
稳定化:对毒性较强的废物(如含重金属污泥)先进行稳定化(如加入螯合剂固定重金属),避免回收过程中释放毒性。
3. 资源化回收
根据危险废物的成分,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技术提取有用资源:
物理回收: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如密度、沸点、溶解性)分离回收,如废油通过蒸馏去除杂质后再生为润滑油;废塑料通过熔融重塑为再生塑料颗粒。
化学回收:通过化学反应转化废物成分,回收目标产物,如含铜废液通过电解法提取金属铜;废催化剂通过酸溶 - 沉淀法回收贵金属(铂、钯)。
生物回收:利用微生物代谢作用分解废物中的有机物,转化为可利用资源,如含酚废水通过微生物降解生成无害的 CO₂和水,同时污泥可转化为生物有机肥(需严格控制重金属含量)。
4. 残余物无害化处置
对于回收后仍残留的有毒有害成分(如无法分离的重金属残渣、高毒有机物),需进行终无害化处置:
焚烧:对热值较高且难以回收的有机危险废物(如废树脂、废溶剂),采用高温焚烧(符合 “3T+1E” 原则)分解有毒成分,烟气需净化处理(脱酸、除重金属、除二噁英);
填埋:对无法焚烧或焚烧后残渣(如飞灰、稳定化后的重金属污泥),送入符合标准的危险废物填埋场,通过防渗层(人工合成膜 + 黏土)隔绝与土壤、地下水的接触;
其他:如水泥窑协同处置(利用水泥窑高温焚烧危险废物,残渣融入水泥熟料)、等离子体熔融(将残渣转化为玻璃体,稳定重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