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收费闸机的信息验证与费用计算是核心环节,依赖于识别模块采集的信息与系统预设规则的匹配,以及动态计费逻辑的运算,终决定是否允许通行及费用金额。以下是具体流程的详细解析:
一、信息验证:确认 “身份合法性”
信息验证的核心是将采集到的用户 / 车辆信息与系统数据库中的预设数据比对,判断是否具备通行权限。具体步骤如下:
信息上传与解析
识别模块(如摄像头、读卡器、扫码器)采集到信息后(如车牌号、人脸特征、二维码内容、IC 卡数据),会将原始信息转化为系统可识别的数字信号(如字符串、特征码),上传至控制模块(嵌入式系统或后台服务器)。
例:车牌识别模块拍摄车牌后,通过 OCR 算法提取 “京 AXXXXX” 字符;人脸识别模块提取面部特征值(一串数字代码)。
数据库比对验证
控制模块将解析后的信息与后台数据库中的 “白名单”“权限列表” 或 “已购信息” 比对:
权限验证:判断用户是否属于合法群体(如会员、已购票者、登记车辆)。
例:景区闸机验证二维码时,会核对码内包含的 “订单号” 是否在系统已支付订单列表中,且未被重复使用。
例:停车场闸机核对车牌号时,会检查该车辆是否为 “月卡用户”“已预约车辆”,或是否属于 “临时车”(允许进入但需后续计费)。
有效性验证:确认信息是否在有效期内(如门票的使用日期、会员卡的到期时间)、是否为伪造(如二维码的加密签名验证)。
验证结果反馈
若信息匹配且有效:系统判定 “验证通过”,进入下一步费用计算。
若信息不匹配(如无效票、未登记车辆)或已失效(如过期门票):系统触发提示(屏幕显示 “无效信息”“已过期”,或声光报警),闸机保持关闭。
二、费用计算:依据规则自动核算金额
验证通过后,系统根据预设的计费规则(由运营方在后台配置)自动计算费用。不同场景的计费逻辑差异较大,核心逻辑如下:
计费规则的调用
控制模块根据用户类型(如临时车 / 月卡用户、成人票 / 儿童票)或场景特性(如停车时长、地铁区间),调用对应的计费公式。
例:停车场系统中,“临时车” 调用 “时长 × 单价” 公式,“月卡用户” 调用 “免费通行” 规则;
例:地铁系统中,根据 “进站站点” 与 “出站站点” 的里程差,匹配预设的区间费用表。
关键参数的获取与计算
系统需获取计费所需的核心参数(如时间、次数、里程等),并代入公式计算:
按时间计费(如停车场、计时场馆):
通过识别模块记录 “开始时间”(如车辆入场时间、用户进馆时间),在 “结束时间”(出场 / 离场时)自动计算时长,再乘以单位时间费用(支持阶梯计费,如 1 小时内 5 元,超过后每小时 3 元)。
例:车辆 10:00 入场,13:30 出场,时长 3.5 小时,若首小时 5 元,后续每小时 3 元,则费用 = 5 +(3×2.5)=12.5 元。
按次数 / 固定金额计费(如景区、单次收费场馆):
直接匹配票种对应的固定费用(如成人票 80 元、儿童票 40 元),若为预付费票(如已在线购票),则仅验证有效性,无需额外计算;若为现场付费,则显示对应金额。
按区间 / 里程计费(如地铁、高速公路):
系统通过识别模块记录起点(如地铁进站闸机编号)和终点(出站闸机编号),查询预设的 “区间 - 费用对照表”,自动匹配费用(如 A 站到 B 站里程 10 公里,对应费用 5 元)。
特殊规则:支持折扣(如会员 8 折)、免费时段(如 15 分钟内免费)、动态调价(如高峰期加价)等,系统会自动叠加这些规则计算终费用。
费用确认与结算触发
计算完成后,系统会显示费用金额(如闸机屏幕显示 “应付 12.5 元”),并根据付费方式触发结算:
预付费 / 储值卡:直接从用户账户中扣除对应金额(如 IC 卡余额、微信 / 支付宝预授权);
后付费:提示用户扫码支付(如显示二维码),待收到支付成功信号后确认结算完成。
三、验证与计费的协同逻辑
信息验证与费用计算并非完全独立,而是存在协同关系:
验证通过是计费的前提(无效身份无需计费);
计费结果影响终通行权限(如未完成支付则闸机不开启);
部分场景中,验证与计费同步进行(如刷地铁票时,闸机同时验证票的有效性并扣除对应区间费用)。
总结
智能收费闸机的信息验证是 “身份合法性检查”,费用计算是 “基于规则的金额核算”,两者通过控制模块与后台数据库的交互实现自动化处理,终为 “通道开关” 提供决策依据。这一过程无需人工干预,既保证了准确性,又提升了通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