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捷制造有限公司

通信线路避雷器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孙涵    2025-07-23 02:38:46    0次浏览

通信线路避雷器在长期使用或恶劣环境中可能出现故障,若不及时排除,会失去防雷保护作用,导致通信设备被雷击损坏。以下是常见故障类型、成因分析及排除方法:

一、避雷器失效(无法限制浪涌)故障表现·被保护设备频繁遭雷击损坏(如接口烧毁、信号中断);

·用浪涌发生器测试时,避雷器输出端电压超过设备耐压值(如本应限制在 200V,实际测到 500V)。

常见成因1.核心元件老化:压敏电阻、气体放电管等元件因多次浪涌冲击(如雷雨季节频繁雷击)导致性能衰减,限制电压上升。

2.元件击穿短路:单次强雷击能量超过避雷器额定通流容量,导致内部元件(如压敏电阻)击穿,无法阻断浪涌。

3.接线虚接:避雷器与线路端子接触不良,浪涌电流无法通过避雷器泄放,直接冲击设备。

排除方法·检测与更换元件

·用万用表测量避雷器线路端与接地端的电阻:正常应为无穷大(绝缘),若电阻≤10Ω,说明元件击穿,需更换整体或核心模块(如压敏电阻)。

·对可替换元件的避雷器(如模块化设计),按型号更换同参数元件(如 20kA 通流容量的压敏电阻)。

·紧固接线:重新压接端子或拧紧螺丝,确保接触电阻≤0.1Ω(可用微欧表测量),振动环境需加防松垫片。

二、误动作(正常信号被阻断)故障表现·通信中断(如电话无音、网络掉线),但无雷电天气;

·拔掉避雷器后信号恢复正常,插上后再次中断。

常见成因1.阻抗不匹配:避雷器阻抗与线路阻抗差异大(如 120Ω 线路用了 75Ω 避雷器),导致信号反射、衰减,触发内部保护电路误动作。

2.灵敏度过高:某些低压信号线避雷器(如 48V 直流线路)因内部气体放电管触发电压过低(如<50V),正常工作电压波动时误击穿,导致线路短路。

3.接地不良:接地电阻过大(>10Ω),浪涌时避雷器两端电位差过高,触发保护电路持续导通。

排除方法·更换匹配型号:核对线路阻抗(如网线为 100Ω、同轴电缆为 75Ω),选用同阻抗避雷器(如 RJ45 接口避雷器需标注 100Ω)。

·调整触发参数:对可调节的避雷器,升高气体放电管触发电压(如从 50V 调至 70V,需参考设备耐压值);或更换为 “带续流遮断” 功能的型号,避免误击穿后持续短路。

·优化接地:重新铺设接地线(铜缆截面积≥4mm²,长度≤5 米),降低接地电阻至≤4Ω(可增加接地极数量或使用降阻剂)。

三、物理损坏(外壳 / 结构故障)故障表现·外壳破裂、防水胶圈老化,导致内部进水或积尘;

·接线端子断裂、卡扣脱落(多见于频繁振动环境,如矿井井口)。

常见成因1.环境侵蚀:户外避雷器长期受雨水、紫外线照射,导致塑料外壳脆化;矿井内瓦斯、粉尘腐蚀金属部件。

2.机械损伤:安装时用力过猛(如拧螺丝过紧导致端子断裂),或运输过程中碰撞。

3.温度应力:高温地区(如沙漠)外壳膨胀变形,低温地区(如北方冬季)材料收缩开裂。

排除方法·外壳修复与更换

·轻微裂缝可涂防水胶密封;严重破损需整体更换,选用 IP65 及以上防水等级的外壳(尤其户外型号)。

·矿井等腐蚀环境需更换不锈钢外壳避雷器,定期涂抹防锈漆。

·加固结构:振动环境中,用扎带或支架固定避雷器,接线端子加防松螺母;运输时用泡沫包裹,避免碰撞。

·环境适配:高温地区选择耐候性材料(如聚四氟乙烯外壳),低温地区避免使用脆性塑料(优先选 ABS 工程塑料)。

四、指示灯异常(故障灯常亮 / 不亮)故障表现·正常工作时 “故障灯”(如红色 LED)常亮,或动作后 “动作灯” 不亮(无法判断是否失效)。

常见成因1.指示灯电路故障LED 灯珠烧毁、限流电阻断路(多因焊接虚接或浪涌冲击)。

2.指示逻辑错误:部分避雷器因设计缺陷,接地不良时指示灯误报(如未动作却亮灯)。

排除方法·检测指示灯电路:用万用表测量指示灯两端电压(正常应为 3-5V),若电压正常但灯不亮,更换 LED 灯珠;若电压为 0,检查限流电阻是否断路(需重新焊接或更换)。

·结合实测判断:指示灯异常时,需通过浪涌发生器或万用表辅助检测避雷器性能,不能仅依赖指示灯判断是否失效。

总结通信线路避雷器的故障排查需结合环境特性(如户外 / 矿井)、线路参数(阻抗、电压)和运行记录(动作次数、雷击频率)。关键原则是:

1.优先通过仪器检测(如接地电阻仪、浪涌发生器)确认性能,而非依赖外观;

2.特殊场景(如防爆区域)需在断电、安全环境下操作,避免引发二次风险;

3.定期维护(雷雨季后重点检查)可提前发现老化问题,降低突发故障概率。

店铺已到期,升级请联系 18670343956
联系我们一键拨号15093325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