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教育

从申论试题作答中感受事业单位案例分析题作答规律

价格:8800 2019-09-02 09:38:38 786次浏览

本篇内容中公事业单位提供申论知识点《从申论试题作答中感受事业单位案例分析题作答规律》。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六盘水中公教育报班热线,咨询,事业单位考试群,微信号:lps-offcn★】

一般情况下,在考试中,案例分析常见为 “综合分析”形式出题,且频率较高的为“解释型分析”,这可以说是整套试卷主观题中最复杂,难度的题型。

虽说我们常见的解释句子时,作答思路为看划线句子的出处段找出相应解释;或单纯只问对某个主题词的解释,但今天这道题问法上呈现出新变化,看上去像是回答词汇,实际上还是对句子的解读,只不过将二者融合出现,以此手法来迷惑考生,给考生造成解题的困扰,继而浪费大量作答时间。因此,今天将通过对一道申论试题的解析,来让广大考生掌握案例分析题-“解释型分析”的作答技巧和掌握“变型问法”的命题设置。

【题目示例】

“给定资料”中的座谈会上,主持人说:“如果不能打破这种种‘遮蔽’,就拿不出有份量的作品。”请谈谈你对“种种‘遮蔽’”的理解。

要求:观点明确,紧扣材料,准确全面。不超过200字。

这是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种的一道真题。在这道题的作答过程中,考生们主要在审题方面出现了较多问题:

(1)不明白此题的作答对象是“种种‘遮蔽’”,而非是主持人这句话,作答对象跑偏严重;(2)看完题目不敏感,对于“主持人身份”“话语观点暗示”“座谈会”等关键字眼不够敏感,由此导致作答不知从何入手,不知去材料中寻找哪些要点,即使材料看完也是无效阅读、浪费时间。

因此,中公教育专家在此给出考生们关于精准审题的一些建议,以便帮助各位考生减少做题速度慢、作答思路不清晰的问题。

一、审题:

(1)对材料中划线句子或主题词谈理解为解释型综合分析题,需要做到问什么答什么;

(2)“如果…就…”为因果关系,说明打破“遮蔽”对于作品有着影响;

(3)由“座谈会”得知此题的材料类型为“观点型材料”,对于此句话的理解也就是对于观点的理解,符合题目下方“观点明确”的要求,因此只解释出此句的含义即可;

(4)紧扣材料”代指答案要点全部来自于材料之中,需要考生仔细阅读理解;

(5)“准确”指的是要点寻找符合题目所问,即“问什么答什么”;“全面”是说在材料中的要点需要被全部找出,因此材料中的要点一定存在明显和需要联系前后文才能根据逻辑确定出的要点。

综上所述,作答思路为:

第一步:解释词汇(由于此出现一句话中,先看出处,若没有则看“是、就是、指的是、即等表示定义的字眼)

第二步:此句的内在关系是“因果关系”,“遮蔽”为问题词,“拿不出有分量的作品”是前者带来的消极影响。为了证明观点中的影响,因此分析的部分主要寻找要点为“消极影响”(考试中第二步常见作答——话题的现状,即遮蔽这个问题的表现+消极影响+问题背后的原因)。

第三步:给出对策。

二、找点演示

材料:

为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目的-处境),某地市委宣传部(主体)组织文艺工作者到基层采风,体验生活(做法:动词-经验,是最后一步“怎么办”的答案)。在活动结束的座谈会上,大家交流了参加此次采风活动的心得体会。以下是部分与会人员的发言记录:

甲:我创作历史剧的目的(原因)是,用艺术的手法对历史进行重新包装,通过故事唤起人们认识历史的兴趣。可是,有些作品为迎合当下的“娱乐精神”(目的:原因),将现代元素掺杂进历史,剥离具体的历史语境肆意发挥。虽然,让观众看着新鲜稀奇、招人眼目,收到了娱乐效果,但是,这种混淆现实与历史的做法,牵强附会、哗众取宠,是对历史的不尊重(现状+危害;现状反复出现为高频提示,因此需要在答案中展现)。

我正在创作一部反映改革开放40周年的作品。如何(暗示对策)真实反映时代,塑造时代典型,通过人物命运变迁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图景,是我常思考的问题。所有的人都是时代里的人,都有他的时代性,而追究时代性,就不能没有历史感,正是因为历史才造就了时代。岁月能滋养人的心性与才华。我们这一代人出生在改革开放开始的时候,到了这个年龄,有了一定的能力,有责任创作出富有新时代气息的作品来。

乙:我是乡村出来的80后。我的文字大多从儿童、女性视角入手,展现基层百姓的生活状态、普通人家的人生故事。我自己曾以一个乡村媳妇的身份在认真地生活,和乡村里那些小媳妇一样流汗流泪、上山下田、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后来我进了城,但幼小多病的儿子只能暂时寄养在婆婆家里,成为“留守儿童”。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注意“留守儿童”,每当看到他们胆怯而忧郁的目光,我心里就有一种疼痛在撕扯。从此,我有空就往附近村庄跑,了解情况,搜寻故事,捕捉细节(案例中经验对策-启示)。我的写作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我认为,创作不仅要表达自己,还要善于书写他人(对策引出词“要”)。如果我们的创作只停留在私人性的经验上,仅仅满足于自我倾述的需要(现状),那么作品就难以回应时代的提问,体现老百姓的真情实感(消极影响)。

丙:我写网络小说快十年了,在网上发表了不少作品。我们这一代人,在互联网的影响(原因:影响前后表示因果关系)中建立和重构自己的精神世界。创作时我总是喜欢把自己投射到一个具体的情景中,在一个自我编织的虚幻氛围里,想象故事的情节(现状)然后记录下来,写成文字。有时需要写一些自己不熟悉的背景情节,只要坐在家里,上网搜索素材,我就能继续写。

这几年,我在网上写连载赚到了钱,但是没有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感到现在的创作动力也没有之前那么强烈了。认真想来,手机、网络这些现代技术方便了创作,加上经济刺激,造就了我的“高产”(原因+现状)。但是技术和金钱,在更深的层面上给创作造成了某种“遮蔽”,让我感受不到阳光的温度,忘记了创作的初心(遮蔽的消极影响)。

丁:我的新作是脱贫致富的故事。上个月,我走进大山深处的一处村落,才感到生活的落差太大了。城市经济发达、生活便利,很难想象为了供一个孩子上学,偏远地区的贫穷家庭要经历什么样的苦难。我感到,只有继续深入下去,进一步了解农村的生存状况和精神世界,对政策在基层执行有更多角度的观察,才能明白国家精准扶贫是多么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对策词:只有…才…)。现在我要把以前想象的人物情节全部推翻,重新创作。

这次采风让我感到,多走多看多聊实在太有用处了。“行走”要成为我们文艺工作者的生活常态,既要行走在书本中,更要行走在现实生活里,依靠“行走”才有可能打破乡间田野和城市高楼之间的隔阂(遮蔽)。

……

主持人:我们组织这次采风活动,就是希望大家能够更多地深入基层,到老百姓中间去走一走,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来反映我们所处的这个新时代(对策总结)。今天大家的发言都很精彩,也谈到了当前文艺创作中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特别是,丙使用的“遮蔽”这个词很形象。如果不能打破这种种“遮蔽”,就拿不出有份量的作品。创作的力量只可能来自于我们脚下的大地和身边的人民(观点)。我们只有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才能创作出那些有时代精神、有思想深度、有生活温度的故事(对策)。

三、内容、逻辑加工

第一步:解释+观点

解释:“种种‘遮蔽’”指文艺创作脱离了社会实际。

观点:创作的力量只可能来自于我们脚下的大地和身边的人民。

第二步:分析论证

危害:(1)使作者陷入自我编织的虚幻氛围中;(2)使作者忘记了创作的初心;(3)无法讲出有时代精神、有思想深度、有生活温度的中国故事;(4)易滋生混淆现实与历史的的不良作品。

原因:(1)盲目迎合娱乐精神;(2)手机、网络这些现代技术方便了创作;(3)为追求经济利益和财富。

第三步:建议

(1)深入基层;(2)尊重历史。(材料中的现成对策难以解决完所有问题,则需要根据问题和原因推导出对策)

四、参考答案

“种种‘遮蔽’”指文艺创作脱离了社会实际。创作的力量

店铺已到期,升级请联系 13554082210
联系我们一键拨号18185810206